特征值

-1,0,+1,0~N,+1(0~N)

高低阶

高阶(H),低阶(L)

领域

现象

层次

公式

本词的责任现象分析

1,广义责任定义
广义责任是人的一切社会行动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通俗理解就是,任何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在社会中可以进行评价就属于责任范畴。区别传统责任狭义解释或理解为职责、义务与负责。

2,责任单位
根据广义责任的定义,我们通过责任二元论(责任驱动力X,责任约束力Y)构建成责任矩阵,得出了责任的四个基本单位:角色责任、能力责任、义务责任与原因责任。通过责任单位的概念与定义我们就能过把传统的责任心、责任感这类空洞模糊的感性责任概念进行具体的阐述与解析。

责任单位矩阵表达式为:
角色责任(X1,Y1)
能力责任(X2,Y1)
义务责任(X1,Y2)
原因责任(X2,Y2)

3,责任单位复数形态:责任高低阶

责任是一个评价体系,故而任何责任单位都存在对立统一的评价总和,也即每一个责任单位都存在高阶与低阶之分,它们以复数的形式存在,每个责任高低阶构成了一个责任基本复数单位。比如角色责任就是解释了人类责任最基本的“是与非、对与错”的属性关系与内涵,我们把“对、是”归纳为角色责任高阶,把“非、错”归纳为角色责任低阶。

4,责任数学逻辑特征值集合

责任的约束力与驱动力分别是由一个数学特征值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由四个基本的数学特征值构成{-1,0,(0~N),+1},特征值元素分别定义为{非值,真值,议值,增值}。根据责任矩阵的数学逻辑关系运算,得出责任的特征值集合为{-1,0,(0~N),+1},最终我们又得出责任单位的数学逻辑特征值特征值子集合(复数集合){(-1,0),(0~N),(0,+1),+1(0~N)}关系。

5,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

没有评价没有责任定义,根据责任总公式定义,责任是由被评价者与评价者构成的一个价值交换的评价体系,被评价者命名为责任主体对象,评价者命名为责任客体对象。责任主体对象与责任客体对象构成了一个矛盾、对立统一的对象论系统,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对象都不能构成责任,而是回归个体行动或社会行动的行动领域的概念。

6,责任价值交换评价体系

责任的评价体系是由四个价值交换对象构成的集合。

责任价值交换集合{物理对象,数理对象,心理对象,精神对象}

7,责任总公式

根据责任广义定义、责任矩阵原理、责任特征值高低阶集合的关系分析,我们得出了人类基本的数学逻辑关系的责任总公式:

R=R1(-1,0)+R2(0~N)+R3(0,+1)+R4(C/c)

8,理论运用:责任二元一次方程式

责任二元一次方程式是通过责任驱动力X纬度与约束力纬度构成的一个可以系统分析各种实践岗位责任单位分布图的数学方法论。

在驱动力X纬度中外驱动力为X1,内驱动力为X2;在约束力Y维度中显性约束力为Y1,隐性约束力为Y2。

各种角色岗位的责任驱动力是由外驱动力与内驱动力构成的集合,一元一次方程式为:X1+X2=1

各种角色岗位的责任约束力是由显性约束力与隐性约束力构成的约束力集合,一元一次方程式为:Y1+Y2=1

岗位责任二元一次方程式:
X1+X2=1
Y1+Y2=1
比如,某岗位外驱动力X1=0.7,X2=0.3;显性约束力为Y1=0.8,隐性约束力Y2=0.2。则该岗位职责的四种责任分布求解为:

0.7X1+0.3X2=1
0.8Y1+0.2Y2=1

得出:
R1分布值=(0.7X1*0.8Y1)=56
R3分布值=(0.7X1*0.2Y2)=14
R2分布值=(0.3X2*0.8Y1)=24
R4分布值=(0.3X2*0.2Y2)=6

得出该岗位职责的四种责任二元一次方值,即四种责任面积分布图:

R=56R1+24R2+14R3+6R4=100



词汇责任动力应用

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必须做

必须做的领域是责任的第一层次,我们通过必须做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努力做

努力做的领域是责任的第二层次,我们通过努力做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应该做

应该做的领域是责任的第一层次,我们通过应该做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选择做

选择做的领域是责任的第四层次,我们通过选择做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理性责任(责任原理内核) 角色责任

角色责任是责任的第一层次,我们通过角色责任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理性责任(责任原理内核) 能力责任

能力责任是责任的第二层次,我们通过能力责任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理性责任(责任原理内核) 义务责任

义务责任是责任的第三层次,我们通过义务责任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理性责任(责任原理内核) 原因责任

原因责任是责任的第四层次,我们通过原因责任实现对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4R职场法则 分工

分工是责任的第一层次,我们通过分工实现对角色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4R职场法则 竞争

竞争是责任的第二层次,我们通过竞争实现对能力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4R职场法则 合作

合作是责任的第三层次,我们通过合作实现对义务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4R职场法则 选择

选择是责任的第四层次,我们通过选择实现对原因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企业责任驱动系统RDS 制度规则

制度规则是保障角色责任的基本约束力条件,我们通过制度规则实现对角色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企业责任驱动系统RDS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保障能力责任的显性约束力条件,我们通过目标激励实现对能力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企业责任驱动系统RDS 协同文化

协同文化是保障义务责任的隐性约束力条件,我们通过协同文化的宣扬实现对义务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企业责任驱动系统RDS 战略理念

战略理念是保障原因责任的隐性约束力条件,我们通过战略理念的宣扬实现对原因责任概念的分类管理。

责任域思维模型 责任边界思维

责任边界思维是角色责任的核心,通过责任边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正确认知责任的边界关系,以免造成盲目的责任心、责任感所引发的其它不必要问题产生。

责任域思维模型 责任评价思维

责任评价思维是能力责任管理的核心,通过责任评价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正确认知能力责任的评价核心管理方法。

责任域思维模型 责任交互思维

责任交互思维是义务责任管理的核心,通过责任交换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正确认知义务责任的跨边界管理核心方法。

责任域思维模型 责任理念思维

责任理念思维是原因责任管理的核心,通过责任理念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正确认知原因责任的个人内在理念的合理引导与灌输。

责任域思维模型 责任理念思维

责任理念思维是原因责任管理的核心,通过责任理念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正确认知原因责任的个人内在理念的合理引导与灌输。

词汇信息

 创建者:方志良   浏览次数:0   编辑次数:23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5年10月2日